当前位置:首页 >> 案例分享 >> 婚姻家庭


案例分享

开了外遇的口子,男人的心就再也收不回来了

男人为什么会反复外遇?有时候是重复外遇同一个第三者,更有甚者,小四小五轮番的换。就好像一旦开了外遇的口子,心就飘在外面,再也收不回来了。外面的诱惑就有这么大,大到让一个男人失去理智,三番五次的伤害自己的妻子、儿女、父母?难道他不知道,自己的利益名声,也会因此受到牵连吗?还是他根本就不怕?今天分享的这个心理学解读,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。其实很多时候,男人非常清楚,自己外遇会带来什么后果。也知道很多人会为此背负痛苦,更知道自己也会受到波及,卷入漩涡。他之所以执意要不停的外遇,是出于一种极端的特殊的心理。它叫做:自毁心理。

什么是自毁心理?提到“自毁”这两个字,很多人会觉得,这是吗?只有才会给自己找不痛快。事实上,自毁非但不是的专属,反而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底层心理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很多女孩在谈恋爱的时候,特别喜欢提分手。不管事大事小,不高兴了就提分手,这就是一种轻度的自毁。女孩是真想分手吗?并不是的,但分手一旦提出来,就会导致对方的猜忌和怀疑,这对关系是严重不利的。那女孩为什么要自毁关系呢?因为她想看到,对方在惊恐下,对自己的留恋和不舍。这些激昂的情绪,对女孩来说,等同于是高水准,高质量的爱意。那么,我们就可以简单概括一下自毁心理。毁灭只是一种方式,一个过程,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东西。女孩提分手,跟男人外遇,有时候是异同曲工的心理路径,只不过,男人要偏激得多。比如,当男人在平淡的生活里,感觉不到妻子的爱,他又疯狂的渴求妻子的爱。这时候怎么办?引入一条“鲶鱼”,把平淡的生活掉,点燃妻子的危机感,让妻子重新对自己充满热情。所以,他外遇了,把第三者带到关系里来,让妻子感受到威胁,感受到男人不可取缔的重要性。妻子虽然会陷入异常的愤怒,跟男人清算背叛的痛苦,但也会出于“失去的恐惧”,去切断男人跟第三者,逼迫男人回归家庭。尽管在这个毁灭的过程中,男人折磨了妻子,折磨了自己,但在这些折磨的背后,藏着很多的珍惜和重视,以及归属感。这就是男人想要的,为了得到这些方面的满足,他情愿受折磨,也不惜让妻子受折磨。并且,正是由于这些折磨足够沉重深刻,这个事件足够具有颠覆性和毁灭性,男人得到的那些东西,才愈加显得弥足珍贵。试问,当自己背叛了,妻子还对自己不离不弃,这份爱还不浓烈,不真实吗?这就是一部分男人,会选择外遇的深层动机。但问题就来了,这部分男人的自毁,似乎过于偏激了,这是为什么呢?
为什么要极端自毁?又为什么要反复自毁?我们以正常人的思维,可能很难理解,想要爱,为什么不能好好说,不能用柔和的方法争取,偏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呢?而且还不是一次,是很多次,无数次!这个问题的答案,藏在童年的创伤里。比如,一个小男孩,有一个或一对非常的养育者。他们遇事很喜欢大发脾气,但当孩子难过的时候,又会心软,去哄孩子。先甩一巴掌,再给一颗甜枣,这就是小男孩不断重复的生活经历。对于“巴掌”,男孩永远是畏惧的,始终充满了不感。但对于“甜枣”,男孩一向甘之如饴,充满了渴望。所以,当生活陷入平静时,男孩会陷入“巴掌何时到来,力度有多大”的未知恐惧。他不想这么被动,他也想多得到“甜枣”,所以,他开始故意犯小错,自主的控制“巴掌到来的时间和力度”。这么做的好处是,缓解了对于未知的恐惧,把一切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,并且,自己还能得到“甜枣”。于是,一种极端思维,就在这种极端环境中,诞生了。男孩直至长大成家都认为,爱和痛苦是同路的,没有无条件的爱,想要真正的爱,那就必须先经历痛苦。所以,当婚姻平平常常,没有痛苦,也没有明显的爱的时候,妻子感受到的是安稳,男人感受到的,却是失控、渴求、恐慌。他断定,妻子是在酝酿给他沉痛一击,他也不确信,妻子是不是跟父母一样,痛完就会有爱。他从小错开始试探,比如,他故意找茬,结果妻子冲他发完火,并没有哄他。这不是他熟悉的剧本,他感觉一切都脱离了自己的预想和掌控。于是,他不断放大自己的错误,强化自毁的程度,从痛苦里找爱。但是妻子只觉得,男人很难相处,有很多问题和毛病,虽然不是原则性的问题,但她选择忍受,已经很难得,自然不可能再去哄男人。男人得不到结果,只有挫败和失控,只有恐慌,他就想到背水一战,用大的痛苦换爱,即外遇。
外遇后,他果然得到自己想要的,妻子挽留他了,他感受到爱了。可是,外遇也彻底激发了妻子的恨意,改变了婚姻的生态,今后的婚姻,连平平淡淡的爱都不再有。他的自毁,将爱的门槛,硬生生提高了无数个层级,变得越来越难获取。在这种情况下,男人再想要爱,除了一而再,再而三的触碰底线,想不到其他的办法。到后来,就算是男人外遇,妻子也不会给他爱。因为,自毁在本质上,是在透支对方的情感和精心,承受力越来越弱,能给出去的越来越少,这就导致“毁灭与获得”的效率,越来越低。这是一个急速衰减的恶性循环。所以,那些男人之所以反复背叛家庭,一方面,是被童年创伤影响了终生,另一方面,则是因为用错了方式,但又不会矫正,只能错上加错。人是环境的产物,环境里的惩罚让人避而远之,环境里的嘉奖又让人趋之若鹜。这些所有的退避和追趋,汇总成了人的性格,所以性格的本质,是环境赋予的生存经验。人悲哀的一点就是,永远拿过去的生存经验,去面对全新的环境。那些自以为是惩罚的东西,在新环境里,其实可能是嘉奖。而那些自以为是嘉奖的东西,依然去追寻,只会带来严厉的惩罚。想要跳出这个困局,人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:旧经验在新环境里,是不适用的,强行套用,只会害人害己。